
中新網黑龍江新聞11月16日電(高軍震 周芷含)壓瘡是十分常見的一種疾病,一旦發生,不僅難以治療,還要面對繼發感染的風險。因此,“如何有效預防壓瘡”才是關鍵之處。哈爾濱市第五醫院慢性創面科醫生表示,定期翻身、保持患者及床褥的干爽整潔,并正確使用能起到保護受壓部位作用的輔助器具。
壓力性損傷,又被稱為“壓瘡”、“褥瘡”,是由于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引起血液循環障礙以及營養缺乏而導致的局部組織潰爛、壞死。在哈爾濱市第五醫院慢性創面門診,有許多前來就醫的患者是因為長期臥床、不活動,最終在身體受壓部位形成“漏洞”。今年70歲的李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李女士身材消瘦,經常臥床又不愛翻身活動,前段時間感覺臀部痛感明顯,家屬在檢查時發現李女士的臀部右側皮膚不僅有破潰,甚至形成了一個拳頭大小的“洞”,于是急忙帶著李女士趕來哈爾濱市第五醫院就診。創面修復科主任楊心波為患者查體診斷為骶尾部壓瘡IV期,清創后發現壓瘡深可見骨,立即給予患者臀大肌皮瓣修復術治療。目前患者已恢復良好。
楊心波主任表示,老年人皮膚松弛干燥,皮下脂肪薄,加之一直臥床不動,根據體位的不同,其骶尾、坐骨結節、股骨大轉子還有我們的內外踝,足跟這些骨隆突處長期受壓,血液循環得不到改善,從而出現皮膚潰爛的癥狀。因此,作為家屬,應時刻注意輔助活動的重要性,提高預防壓瘡的意識。
哈爾濱市第五醫院創面修復科主任楊心波提示,一定頻率的翻身,是保護受壓部位的預防重點。臥床患者至少2小時翻身一次,避免90°側臥位,保持30°為佳,并記錄翻身時間、臥位變化及皮膚情況。長期坐輪椅的患者至少每小時更換姿勢一次,或至少每15分鐘改變重力支撐點,以緩解坐骨結節處壓力。加強基礎護理,用清水或偏酸性溶液清潔皮膚,擦洗動作應輕柔,防止損傷皮膚,易出汗的部位應及時擦洗汗液。對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及時擦洗皮膚和更換床單、衣物,局部使用皮膚保護劑,避免局部皮膚受刺激。另外,在使用防壓瘡氣圈時,不要選用圓形氣圈,因為圓形氣圈會造成中央局部缺血,更容易造成褥瘡,應選擇“U”型氣圈。(完)